二分之一的博士压力山大,三分之一的博士伴有精神问题?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有研究者在比利时弗兰德斯大学选取了数千名博士生,对他们的12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将结果与另外三个样本——一般人群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证明约32%的博士生面临患普通精神病的极高风险,尤其是抑郁,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三个样本。
近年来,随着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政府、媒体和许多科研机构都注意到了这个群体逐渐暴露的精神问题。尽管传统意义上,大学一直被认为是低压环境,但是研究表明,随着学术界的科研压力不断增大,博士阶段的人面临着生活环境变化的压力,家庭与科研之间时间的协调冲突,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科研竞争激烈,收入待遇不高等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精神问题。而在这样的精神压力下,这个群体又往往可能因为害怕或害羞而错过向外界求助的最好时机。
这篇论文的作者,比利时根特大学的Katia Levecque和Frederik Anseel调研了比利时 Flanders 地区3659名博士生。结果显示,51%的受访者曾在最近几周经历至少2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症状,32%的受访者出现了超过4种不适症状,他们患常见精神疾病的风险比其他正常受高等教育的人高出2倍。这些常见症状包括压力大、不开心、抑郁、失眠、无法克服困难或者享受日常生活等。
图片来自网络
博士生可以被看做是高校里“承上启下”的一个群体,“承上”是指可以直接与教授沟通,同时参与学术项目,“启下”是指能够引导本科生和硕士生,直接影响到后辈人才。然而,“承上启下”也意味着“不上不下”,既不是正式的科研人员,不能以学者自称,又不能完全算是学生,毕竟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何况身边还有那么多本科生硕士生。
文章的作者认为,在众多造成博士生精神压力大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研与家庭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他们强调:“心理健康问题一旦严重威胁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就会造成长期的不良后果。” 所以,如果遇到了此类精神问题,一定要寻找专业的医护帮助。其次,工作压力与就业前景也是为博士群体带来极大焦虑的因素。
文中提到的12个精神问题的症状包括,感觉总是有压力,不开心甚至抑郁,失眠,觉得自己无法克服困难,觉得日复一日的生活毫无意义,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没用,无法集中精力,要考虑很多事很焦虑,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无法做决定,无法直面问题。论文作者认为,遇到这些情况,导师的力量不容小觑,如果导师能够对学生多加鼓舞与正面引导,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价值感、可控感和认同感,可以抵消部分出现精神问题的风险,另外为促进博士生家庭生活与科研工作的平衡,导师也要注重协助博士生进行科研计划和职业规划的安排与疏导。英国贝德福德郡大学教授Gail Kinman评论这篇文章时表示:“研究员应该帮助那些看起来孤僻、焦虑的学生。我们并不是要求导师能够诊断心理疾病,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并掌握帮助学生的技巧和能力。”
论文作者认为,对于博士生精神状况的研究主要在于对人类群体中个体幸福感的关注,但另一方面而言,博士生是很多优秀研究工作的主要实践者,他们的工作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来源,如果博士生的精神状况不健康,对于科研团队的运营乃至科学的进步都有极其恶劣的结果。
尽管本篇论文中的研究局限于比利时地区,但依然在当年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评选的2017年全球100篇最受关注论文中,关注度位列第二。同年11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也发布了一项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状况重磅调查,对来自全世界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570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研究的结论让人十分忧虑。博士生读博期间普遍有比较严重的精神压力,这并不只是发生在比利时,更是在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可见博士生的精神压力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一个被外界“妖魔化”的结果,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人关注与重视,而博士生本人,在做出这个道路选择的时候,也要懂得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与人沟通、培养学术热情和兴趣、处理好师生关系、懂得向外界求助等等,避免此前杨宝德,杨志高等一类高校博士自杀事件的再发生。
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1/395201.shtm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6441906466453570&wfr=spider&for=pc
3.http://www.woshiqian.com/post/1589.html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733317300422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